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以及各行各業的干部、群眾以團結奮斗、不畏艱難的力量,與看不見的“敵人”展開殊死戰斗。他們以擔當、責任、使命、信念、堅強、果敢、熱忱、無私……譜寫了莊嚴、宏亮的生命之歌,自塑了一尊尊令人感動、受人尊敬的光輝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
全國美術家們積極投身創作,全國美術館界也及時行動起來共同為弘揚抗疫精神、獲得戰爭勝利而努力。作為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成員,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殷曉峰教授、李烜峰副教授迅速響應號召,開展抗疫題材創作,創作了《2020、某月、某時……》《守望者——火神山醫院民警》兩件作品,表達了對抗疫一線工作者的崇高敬意。
殷曉峰作品 《2020、某月、某時……》
作者簡介:
殷曉峰,1963年出生于吉林長春,1988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現任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范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委會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青年畫院藝委會委員,英國皇家雕塑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長白山現代雕塑藝術研究院院長,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雕塑展覽評委,2016年-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評委,財政部政府采購評審專家。
對話作者
記者:殷老師,請問作品《2020、某月、某時……》的創作原型是誰?這件作品的創作主旨是什么?
殷曉峰:這件鑄銅雕塑作品塑造了一位身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在經過不舍晝夜的工作后,終于精疲力竭,癱坐在椅子上,頭枕胳膊睡著的瞬間。長時間在防護服中的工作讓她的手套中也浸注了汗水。這個醫護工作者的形象,正是千千萬萬個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堅實防線的抗疫英雄的縮影。在危難面前,每位身處戰“疫”前線的醫務工作者都不顧個人安危,將救助生命作為最高使命。這件作品所選擇的瞬間正是體現了這些偉大的平凡人身上蘊含的這種舍己救人的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記者:這座雕塑的完成歷時多長時間?從構思到完成,創作經歷了哪些過程?
殷曉峰:每次從新聞中看到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總會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與疫情展開搏斗的精神和勇敢所打動,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在疫情期間,應該以自己的所學為這場戰“疫”做出自己的貢獻。雖然不能和他們在一線并肩奮戰,但可以以雕塑的方式記錄他們、弘揚他們,因此我決定為這些滿懷奉獻與犧牲精神的醫務工作者塑像。雕塑從構思到完成用了十天時間,在這十天中,我畫過他們的堅守,也畫過他們的勇敢,但是卻被他們的疲憊到無助的場景深深打動,他們也只是血肉之軀,在拼盡全力的奮斗背后是精疲力竭,這樣的時刻感動了我也鼓舞了我,最終選擇以鑄銅為材料,塑造醫務工作者穿著防護服休息的時刻。
記者:作品歌頌了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光輝形象,戰“疫”中的他們給了您哪些觸動?您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殷曉峰:在危機時刻,總有一群勇敢可敬的人沖在前面,這一次疫情當前,醫務工作者離開溫暖的小家,離開可愛的孩子,不顧生命安危在第一線與疫情迎頭作戰。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也沒有人生來就勇敢無懼、不知疲憊,在疫情面前醫務工作者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是最美的逆行者。當他們疲憊到癱倒在椅子上,除了心疼和感動,也讓我們感受到醫務工作者崇高的使命感和對生命的擔當。請醫務工作者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疫情過后,春天已至,全國人民與你們共賞花開。
李烜峰作品 《守望者——火神山醫院民警》
作者介紹:
李烜峰,1974年12月生于吉林通化。2000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2016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雕塑創作方向,獲博士學位。現為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中國雕塑院青年雕塑創作中心副主任,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理事,中國雕塑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銅獎,第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多次參加北京雙年展,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對話作者
記者:李老師,您為什么會選擇以“90后”民警燕占飛作為創作原型?這件作品的創作主旨是什么?
李烜峰:武漢市蔡甸區公安分局新農街派出所90后民警燕占飛從1月24日開始就來到火神山醫院執勤,醫院建設過程中,他總是哪里有事就快速趕到哪里。工地上泥濘不堪,他穿著膠鞋深一腳、淺一腳來回奔走,疏導進入工地的工程車,為工人們量體溫,幾乎每天都要走3萬多步。火神山醫院交付后,他卻瞞著家人留在這里,負責醫院后期維保。每天,他需要穿著防護服出入醫院至少3次,查通風、驗排水,檢查病房負壓值,依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和醫護人員一樣面臨風險。“總得有人上,那就年輕人來吧。”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燕占飛可以說是“90后”青年人的一個縮影,這正是我以武漢火神山醫院民警燕占飛為原型創作了雕塑作品《守護者》的原因。表現人民守護者的大無畏精神,為擔當者擔當,為守護者守護,歌頌新時代青年,是雕塑《守護者》的主旨。
記者:這座雕塑的創作歷時多長時間?從構思到完成,創作經歷了哪些過程?克服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李烜峰:這件作品大概7天左右完成。在這個非常時期里醫生和護士們在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被感染者,他們奮戰在抗擊疫情的前線,他們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我都曾試圖去表現,直至看到了燕占飛的新聞報導我便確定我要用雕塑的方式來銘記這種大無畏精神。從立正敬禮到闊步行進,《守護者》的構圖幾經易稿,最后確立了現在的構成形式,以表現新時代青年的無畏、堅定、陽光和向上的生命質感。雕塑的創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雕塑材料、工具等等條件的限制,由于疫情期間不便到學校創作,雕塑只能在家中完成,所以雕塑尺寸不大,只有47厘米高,現在還是油泥的,無法翻制,并沒有形成硬質材料。
記者:作品歌頌了戰“疫”的年輕力量,請問此次戰“疫”中,這些年輕人給您怎樣的創作觸動?
李烜峰:“90后”的青年人給了我們太多感動,其中有最美志愿者小學音樂教師,有在辛勤工作中透射人性光芒的快遞小哥,有不畏疫情身臨險地報導的記者,當然更有馳援武漢的醫護工作者們,以及建設新醫院的勞動者們等等,為了同胞們的生命和最后的勝利他們無一不是竭盡全力地和時間賽跑。他們的無私、無畏和大愛深深地觸動了我,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
記者:您想對戰“疫”一線的青年人說些什么?
李烜峰:奔赴抗“疫”一線的一批批青年們,用生命與情感,用奮斗和奉獻連接成我們精神的長城。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能夠銘刻戰“疫”斗士們的光輝形象我感到非常榮幸,感謝青年們在戰“疫”一線的辛苦付出,希望你們平安健康,愿戰“疫”早日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