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中華文脈 寫意之美——吳為山中華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作品展”于國家大劇院展出之際,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國家大劇院的“經典藝術講堂”為觀眾做了一場“以雕塑為時代立碑”的講座。
講座中,吳為山從自身30多年的創作實踐經歷講起,著重講述了他創作中國歷史杰出人物系列雕塑的初心與思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有感于社會轉型期價值取向的多元,不少年輕人對那些為人類進步、社會的發展作出過杰出貢獻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有所忽略。因此,我試圖以創作中國歷史杰出人物系列雕塑以建立時代精神豐碑,影響未來。”
時至今日,吳為山已經創作了600余個歷史人物雕像。從《孔子》《老子》到《李白》,他的雕塑將人們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時光長河中的群星,“寫意雕塑”的概念受到了廣泛的認可。“那些歷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滄海橫流、浴火重生中,終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這些雕塑的幕后創作是艱辛的,吳為山透露,在創作香山革命紀念館序廳塑像《毛澤東同志在香山》時正值夏天,時間很緊張,他往返于北京和河北大廠之間,驅車兩個多小時才趕到創作室。盡管天氣炎熱,卻不能用電風扇和空調,因為怕影響泥土濕度。“哪怕天氣再熱、再冷,當雕塑家進入創作狀態時,也會忘記這些,進入雕塑對象的世界。”
在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吳為山創作的《馬克思》作為中國政府贈送給德國特里爾的禮物永久矗立于馬克思的故鄉。吳為山回憶,此前原本雕塑模型已經做成,進入鑄熔環節,他突然想起來這個雕塑是在室內做的,放到室外觀賞時光線條件不同造成效果差異,又把模型從山西運回北京,進行修改。“藝術家一定要對作品負責任,當不好的作品鑄成青銅,觀眾會罵你上千年的。”
在吳為山數十年的雕塑創作中,有不少源自對生活之美的發掘。他講述了作品《春風》的創作過程。“有一天我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我看到她的小裙子飄起來,小腳丫翹起來,頭仰著,仿佛蹁躚的蝴蝶,我趕緊用泥巴在幾分鐘塑出來。”他認為,憑空臆造的藝術創作不會感人,藝術創作要抓住生活中的靈感,走到生活里去。
展覽將在國家大劇院展出至11月8日